第四届所学术年会

促进交流 协同创新

--记北京九所第四届学术年会

617日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九所第四届学术年会在花园路六号拉开了帷幕。

开幕式上,王建国所长对各位百忙之中莅临指导九所学术年会的专家表示感谢。九所的事业服务于国家,九所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学术同仁的鼎力支持。王所长强调,“求实创新”是九所科研文化的底色,开放融合、群策群力、集智攻关、协同创新,是我们事业的法宝。王所长对所内同事的积极组织和热情参与表示感谢,希望通过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激发科技创新的火花,促进九所核心能力的提升和优秀学术氛围的形成。丁永坤书记指出,我们正处在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赋予九所新的、更加艰巨、更加繁重的任务。今天我们也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解决当前的“硬骨头”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九所的核心能力。合作交流是创新驱动的源泉,希望通过年会这个平台,滋养我所科技发展力量,促进各学科相互交融、积聚力量、协作攻关。

17日至19日,为期三天的年会共展示了12个大会报告和220多篇分会报告。来自所外的院士专家、所内的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生等近600人参加了交流。大家汇聚一堂,聆听报告,分享成果。

  

大会报告,永远是年会的亮点之一。本届年会有幸邀请到院内外的十二位院士及专家学者,他们之中,有八十多岁神采奕奕的老院士,也有三十多岁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报告涉及了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多个领域,有与我所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也有大家关注的前沿热点精彩的大会报告让与会者享受了学术上的饕餮盛宴,报告现场座无虚席,很多人不得不站在过道聆听报告,场面异常火爆。

   相比往届,本届年会的最大亮点是,除了少量的学科报告,五个分会场基本采用了专题报告的形式。专题的召集,得到了各科研室强有力的支持。除了汇集同领域同行外,专题召集还实现了跨部门、跨专业的交融。年会学术委员会对征集结果进行了充分论证后,最终形成了本届年会的报告主题,共8个方向、25个专题。在各专题中也设置了邀请报告,为大家呈现了各领域不一样精彩。

    本届年会,所内参会报告183篇,创历史新高。各分会场报告安排紧凑,交流热烈,最后一天的报告日虽恰逢周六,但五个分会场的与会人员仍络绎不绝。报告人涵盖了老中青科研人员,从资深研究员到刚刚入所的年轻人,有所青年科技报告获奖代表,也有在站的博士后代表。有资深专家的经验传承,还有年轻骨干的挑战分享。

   年轻人参与度高也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召集人和主持人中不乏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参与报告的年轻人更是撑起了半边天,他们精心准备了此次展示,报告整体质量均较高。其中不乏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报告,它们有思考、有新意、有挑战,充分体现了我所青年才俊们的钻研精神和勇于挑战的态度。今年,我们还迎来了新朋友--研究生团队,他们的加盟给年会带来了一缕春风。年轻朋友的积极参与,为年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激励了年会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传承创新。

疫情之下筹备这么大规模的会议,可谓困难重重。硬件条件的有限、用餐条件的不便、报告数量多、防疫要求严等等,都给组织筹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困难面前,各科研室全力配合,机关各部门和科研保障部门团结协作。全所一盘棋,真正体现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高效组织、优质服务的理念贯穿了整个筹备过程,所有会务人员为年会的成功举办付出了心血、努力和辛劳。

感谢院士专家们,年会重启,你们百忙之中调整了自己的日程,如约来做精彩的大会报告。感谢专题召集人的精心组织,报告安排紧凑、交流充分。感谢所有参与交流的科研人员们,正是由于你们的积极参与,才让年会越来越有意义。感谢科保中心的贴心服务,在餐饮、班车、会议室等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感谢秘书组的同事们,从报告的征集、日程的制定,到会议注册、班车用餐统计、报告拷贝、会议室服务、专家接待等等。年会的筹备,琐碎繁杂、千头万绪,但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秘书组分工合作,细致入微,尽力为年会做好服务。

闭幕式上,丁永坤书记祝贺年会圆满成功,他感谢会务组的辛勤付出和全所同事的积极参与。丁书记指出,我所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只要我们能直面问题,协同攻关,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完成艰巨的科研任务。最后,王建国所长和丁永坤书记为在研究生学术交流会上获奖的同学们颁奖,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给闭幕式带来了青春的气息。


返回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