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所承办首届中国空气动力学大会物理气体动力学分会简报
文:北京九所所办 花海灵 图:北京九所邓创中心 刘胜男
大会由主会场大会以及21场主题会议和专题会组成,涉及领域包括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计算空气动力学等,是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第一次将9个专业委员会集中在一起召开的主题、专题学术交流会。7位著名院士在主会场大会上作特邀报告,49名空气动力学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在分会场主题会议上作邀请报告,690篇报告在分会场会议上宣讲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碰撞思想的火花,努力解决空气动力学领域遇到的新问题。会议评选出42篇青年优秀论文,并向《空气动力学学报》、《实验流体力学》学术期刊推荐优先发表。
大会开幕式现场
16日全天,本次大会邀请到空气动力学领域7位知名院士在气动中心报告厅作大会报告。国防科技大学校长邓小刚、国防科技大学王振国、中国航空工业有限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杨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何国威、湖南大学陈政清、国防科技大学宋君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乐嘉陵分别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院士的报告,肯定了多年来中国空气动力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未来面对的挑战,展示了在国家重大工程尖端和工业应用产品设计两大领域,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会者深深体会到,虽然中国自主创新正走在路上,但这条路依然很漫长,亟需从国家层面统一部署,需要基础理论学家、应用专家、计算专家等开展大协作,做大文章,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自主创新。
精彩的院士报告
16日晚,物理气体专委会在绵州酒店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由专委会主任、我所王建国所长主持,首先,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委员们介绍了本单位开展的学术工作、未来工作计划以及对专委会的期望,委员们提出了不少建设性建议。会议讨论并确定了本次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的评选办法。会议吸收了6位新的专委会委员,以利于更好地开展专委会工作。会议还讨论确定,下一届专委会学术交流会将于明年8月中旬在甘肃张掖举办,会议将设立青年优秀论文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人员参与进来。最后,王建国主任感谢委员们在百忙中积极参加专委会的活动,希望大家利用好这个平台,找到合作的共同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王主任还介绍了我院的联合基金等项目,欢迎大家关注,也欢迎各位委员及团队到我所来工作一段时间开展合作研究。希望专委会在国家提倡协同创新、科技发展交叉互融的大环境下,致力于学术上的共同发展,根据工作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做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专委会现场
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是挂靠在我所的二级学会,这次承办了物理气体动力学分会场。8月17日上午,专委会主任、我所王建国所长在开幕式上致辞,王主任首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和专委会委员,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学生参加了会议。我院科研人员、在读研究生大约4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投稿论文93篇,宣讲交流论文84篇。会议还邀请了11位同领域的专家做分会场邀请报告,其中,我所的刘杰研究员、袁光伟研究员、田保林研究员、许爱国研究员、成娟研究员应邀做了精彩的邀请报告。
分会场分为“复杂流动数值模拟”和“界面不稳定性与流体混合”两个专题,8月17日~18日,在绵州酒店两个会场同时进行,报告日程安排非常紧凑,中青年学者们聚集一堂互相交流切磋,报告结束后大家还舍不得离去,就感兴趣的话题继续讨论沟通,互加联系方式期待下一步的合作。代表们感谢学会为大家提供这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两个分会场现场
两个分会场现场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环节,物理气体专委会组织了认真的评选,根据委员们的选票、统计结果和委员们的商议,有四位青年学者获得本次大会优秀青年论文奖。“界面不稳定性与流体混合专题”获奖者:北京九所张又升、中国科技大学刘力黎。“复杂专题复杂流动数值模拟专题”获奖者:中科院力学所李欣、北京九所何志伟。在40多名青年报告人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物理气体分会场在颁奖仪式后圆满结束。
专委会主任、副主任为青年优秀论文奖颁奖(我所张又升、何志伟由人代领)
我所获青年优秀论文奖证书
物理气体动力学专委会部分参会者合影